心海宁 - 2014/9/19 20:37:00
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:
「惟」有非常、唯有、維繫等意思。此處兩個「惟」字是“非常”的意思。心有人心、道心之分,人心是煩惱不安的心,道心是清靜自在的心。人心是非常危殆頑固極難破除的;而道心是非常隱微脆弱極難建立的。這兩個心其實是同一個心,只是「識」與「智」的轉變而已。他們常在方寸之間角力著,若不去找到一個將轉人心變為道心的辦法,最後人心只有危者愈危,而道心只有微者愈微了!
這個轉人心成道心的工夫聽起來似乎不難,但要認清「人心」與「道心」在身中變化的真相,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。在這之前,你必需先在自身中感受到「內心」的確切位置,看出人心與道心的轉換發生在身中的什麼地方?看出內心的那股衝動是什麼組成等等,才能得到正確的入手。否則想要修人心返道心,想要轉識成智的課題,便都要淪為空談。這內心的位置是那麼的重要,因此佛家有「直指人心」的教義。
但要探究以上這幾個問題,實在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程,這內心的位置到目前為止,科學界還無法驗證。這就像有時你的內心充滿著愛,但科學數據卻無法檢驗出你的心中正懷著愛是一樣的。因此這內心的真相,若非在自身中經過長期的反觀覺察,終其一生都無法清楚明白的。所以舜在禪讓天下時特別提醒禹,想要允執厥中,得先要在自身上認清「人心」及「道心」的位置及其一切變化的樣貌才行。而突破這個難題,正是要深入中國禪的首要工作。(有關人心究竟在何處,請上黃庭禪官網[url]http://www.htz.org.tw[/url]下載「失落的內心」一文參考便能明白。)
惟精惟一:
此處兩個「惟」是”唯有”的意思。「精」是沒有雜質,「一」是沒有分別。透過返觀覺照,漸漸使心中沒有雜質,沒有分別,唯有精一的實相,這就是惟精惟一。那麼「精一的實相」最後剩下什麼呢?就是剩下心的本質。而心的本質又是什麼呢?就是一股清真浩然的氣而已!
為什麼心講到最後是一股氣呢?這點解釋起來有點麻煩,但我還是得勉強說明。回想一下,每當你內心的情緒動盪時,當你覺得心浮氣躁時,胸中是不是都有一股能量在激盪著呢?你有沒有發現,胸中的氣一動就心浮氣躁,胸中的氣一靜就得到安寧。如果你的體驗也是這樣的話,那麼不就證明情緒是一股氣所組成的嗎!再說得更簡單一點,你的心就是氣所組成的,因為心動就是氣在動盪的緣故,心靜就是氣正處於平靜的緣故。
然而從理智上來說,氣在胸中不論是動、是靜,都本無好壞的意義,因為能量畢竟只是能量嘛,就像天上的雲、地上的水,愛怎麼飄、怎麼流都自在,有什麼好煩惱的呢?然而每當人們胸中的能量開始飄盪時,他們總是無法像太虛一樣,靜靜的看著它自由的漂盪流動,反而在它起伏變化時,會加上貪嗔痴愛等分別知見,甚至恨不得馬上把那股氣血去之而後快。這種對氣血分別取捨的知見,既不「精」,也不「一」,毫無能量的實相可言,因而使自己身陷煩惱罣礙裡面,這種在胸中能量上分別取捨的知見,就是人們深深被情緒所苦的真正原因。
因此解脫情緒困擾的究竟辦法是,每當你發現情緒能量已在胸中悄悄升起時,要即刻反觀胸中氣機變化的實相,“不把能量當情緒看,只把情緒當能量看。”此刻胸中的能量若能不代表情緒,回到它本無意義的精一本質,那麼不論它在胸中怎麼動盪,你都可以輕鬆面對而不升起煩惱的。這便是古聖先賢教導人們,靠著精一實相就可以在情緒當下即刻解脫出來的妙法。
這妙法總隱藏在對「氣」不分別取捨的本質裡面,隱藏在對氣的精一實相裡面,它是本來所具有的,因此這種安寧不必思維上的邏輯解釋,也不假任何外求而得,更不須要任何課程的技術而得,它是從顯現內心本質的精一而得。這種源自本質安寧的學問就叫「禪」。
允執厥中:
「允」是信實、穩當、完全自然的意思。這個允字若加個口字旁,就是小孩子吸吮母奶的“吮”字,引申為追隨著一個根本不要離開的意思。「執」是握好、別讓它失去的意思。「允執」是很自然的穩穩握持著,須臾不離心性精一實相的根本,無一毫勉強中斷之意。
「厥」字若加個草字頭的話,就是蕨類的蕨。在原始的荒野你會看到很多的蕨類,它是一種上古到現在風貌一直都沒什麽改變的植物,因此這個厥字可以引由為最原始、最本來的意思。說穿了就是在影射我們的本心本性。
「中」這個字有好幾層的意思。第一層意思是內在的中,就是要懂得往身中去觀照,而不是一直往外看。第二層意思是位置上的中,在身體最核心、最中央的地方。它是在兩乳之正中,也是在上丹田和下丹田的正中,道家稱它為中丹田;佛家稱它為心輪;儒家稱它為心地、方寸;最遠古的先哲稱它為黃庭。一般人常說胸口有個八卦,就是指這個人心及道心互變的所在,而這也正是河圖中黃一點在人身的地方。第三層意思是心法的中,也就是指不偏不倚的心、不貪不嗔、不分別取捨的心、活潑自然、恰到好處的心。
「厥中」就是最本來的心、最不偏不倚的心、最不貪不嗔的心、最自在天然的心、最至善實相的心。「允執厥中」就是時時保持著黃庭方寸之地的實相,不論外在環境多麼顛沛造次,不論胸中氣血多麼動盪起伏,都能秉著對氣血不知別取捨的正見,還給能量清真的實相與自在流動的空間,不對它有一點好惡分別,那麼當下就能獲得安寧。能時時允執這樣的心,護持這樣清真的本質,就叫做「允執厥中」。
想想這真是件了不起的事,在科技如此昌明的時代都還不能驗證的事,古聖先賢在那麼久遠的世代之前,就已經提倡了如此正本清源的學問,點出了人心道心的明確位置,還教導我們如何從中解脫出來的道理,這實在是件了不起的成就!返觀今日世界的人心危機四伏,正是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」的時候,要救正這樣的世界動亂,也只有老祖宗「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的學問,才能導正這個艱危的局面。因此我深信,這個博大精深的古中華文化,必定在全球人類的眼前再度掘起!
(但這個如此究竟的學問卻有個缺點,那就是稍微深了點!人們聽完之後總是如墮五里霧一般,摸不著頭緒,這是常有的現象。因為這心法是一種感覺,當你還沒體驗到內心起伏的位置在哪兒?沒有體驗到情緒發動時黃庭裡的一團氣如何捆綁你?沒有體驗到情緒來襲時如何把它看作是無意義的雲水能量?你有這麼多問題未曾親自在身中練習體驗,當然會有很深的懷疑,這在所難免的。也正因為這些艱深的障礙,不僅困倒無數學禪的人,也使得這門絕學難以快速的流傳。)
心海宁 - 2014/9/19 20:38:00
中華道統第二段主幹:湯王、文王、武王
在古籍記載裏面,舜禹前後的譜系又是如何傳承的呢?孔子在論語二十章裡,有一篇將道統「天之曆數」的承傳上推到堯、下推到湯王、文王、武王的記載:
「堯曰:咨、爾舜,天之曆數在爾躬,允執其中(堯傳舜四字心法);四海困窮,天祿永終。舜亦以命禹(舜改成十六字傳禹);曰(商湯伐桀時說):予小子履(即湯),敢用玄牡,敢昭告于皇皇后帝,有罪不敢赦,帝臣不蔽,簡在帝心;朕躬有罪,無以萬方,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;周(指文王)有大賚,善人是富;(武王伐紂時說)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,百姓有罪,在予一人。」
譯:帝堯說:唉呀,你這個舜呀!道統心法的天命傳承已輪降到你的身上,這心法就是「允執厥中」四個字。若是在你的領導之下讓四海的人都陷入困窮,上天賦降的天命就立刻結束了。而後舜也將這四字的精神傳給禹;商湯伐桀的時候說:「今天我小子履,敢用黑色牲品,祭告於皇天后土,今日伐桀,是順天奉法,不敢擅自赦免有罪的人。桀曾是天帝的臣,他所犯的罪已不可隱蔽,天帝您早就看在心裡了,這件事若我本身有罪,請天帝不要牽連萬方子民,萬方子民有罪,其罪責由我承擔。」「周文王受上天莫大的賞賜,周家優良的人才如此的多。」「武王伐紂時說:雖然紂王有很多的親戚,不如有一個仁德的人,此次伐紂百姓若有什麼過錯,就由我一個人承擔吧。」
從以上這段孔子由各古籍裏面擷取而來的片段可知,這段道統天命曆數的心法傳承,乃是由堯傳給舜「允執厥中」四字心法。再經由舜更詳細的改成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、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這十六個字傳給禹,讓世人知道允執厥中這四個字主要是在說明「人心」與「道心」互變的關係,而不是其它外在的方向。緊接大禹之後,得到這心法天命曆數的傳人還有湯、文王、武王等幾位聖王。在這段文字裡雖然孔子未有「道統」之言,但在這段話裡,上古三代聖聖相傳之道,由孔子「天之曆數」這句話,已將道統遞相傳授的事實與內涵顯彰出來了。
心海宁 - 2014/9/19 20:38:00
中華道統第三段主幹:老子、孔子、顏子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
衆所周知,孔子問禮於老子,「禮」即是「理」,亦是聖賢心法的統緒,也就是說孔子的道統是由老子傳承而來的。而這道與堯舜禹湯相同嗎?從中庸第三十章說:「仲尼祖述堯舜,憲章文武。」便可以明確的知道,孔子承襲自老子的內涵,就是承襲自堯舜文武的內涵,亦即老子、孔子都是中華道統的傳人。只不過在紛亂的戰國裡,孔子改用淺顯易懂的「仁」這個字,來作為宣化的階梯,其實仁做到究竟處,也就是「允執厥中」這個語言所不到的心法了。子貢曾感嘆的說: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,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。」這正足以說明孔子的仁道,就是道統中不可言說的性理心法之道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孔子之前道統與政統是混而為一的,到孔子之時道統與政統兩分。孔子正是這麼一個關鍵地位的人,他不但是之前兩千五百年歷史文化積累的集大成者,還是其後兩千五百年歷史文化演進的開創者。在古代人的心目中,道統人物是中國歷史文化之創體典範和祖根,而孔子更是被視為集群聖之大成,道全德備,為萬世之宗師,因而與老子並列為中國歷史文化的主要象徵和標誌。
在孟子這本書的最後一段,也留下一段對道統的記載。孟子曰︰「由堯、舜至於湯,五百有餘歲;若禹、皋陶(舜之賢臣),則見而知之(見聖人即得佐之者),若湯,則聞而知之(能在亂世中開創新局者)。由湯至於文王,五百有餘歲;若伊尹(湯之右相)、萊朱(湯之左相),則見而知之,若文王,則聞而知之。由文王至於孔子,五百有餘歲;若太公望(文王之將)、散宜生(文王之相)則見而知之,若孔子,則聞而知之。由孔子而來,至於今,百有餘歲;去聖人之世,若此其未遠也,近聖人之居,若此其甚也!然而無有乎爾!則亦無有乎爾!」
在這段文章裡,孟子例舉每五百年間,都有不少聖賢出世,脈脈相承作為眾生之師表,並陳述了堯舜禹湯文武乃至于孔子的道統傳承。再點出孟子距離孔子百來年,此刻正足以出聖人,而孟子所在的鄒地,距離孔子的魯國又那麽近,眾生們足以感受到孟子的道實來自孔子的傳承。如果連這麼明白的端倪衆生們都看不出來,那也實在莫可奈何了,那也就當作沒有了,當作算了吧!
這最後兩句「無有呼爾」的感嘆,反過來也就是“當今之世捨我其誰”的語氣,雖不敢直言自己是繼承道統的傳人,以免干犯小人的利口,但也很含蓄的表達了他繼承孔子道統勇氣了。孟子的兩句感嘆,聯結著他對中華道統在亂世中即將失傳的擔憂,也聯結著“天之曆數”的使命感,這與孔子的“文不在茲乎”同樣充滿著無限的擔憂與承擔的氣概。
就連唐朝的韓愈在《韓昌黎全集》裡也有道統之說:「堯以是傳之舜,舜以是傳之禹,禹以是傳之湯。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,文武周公傳之孔子,孔子傳之孟軻。軻之死,不得其傳焉。」又說:「孟軻師子思,子思之學,蓋出曾子。自孔子沒,群弟子莫不有書,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。」
這段文章裡把過去名字未曾出現在道統裡的周公給呈現出來,也交待了孔子至孟子之間的傳人,其實還有曾子、子思兩位。並且也讓後世的人知道,中華道統至孟子以後,暫時蒙塵了一段不算短的時間。
心海宁 - 2014/9/19 20:38:00
中華道統大樹最底部的根本
前述我把道統比喻為一棵樹的主幹,並且把這三段的主幹用古籍記載給證明出來,但這主幹底下最古老的根部、底盤還尚未顯露出來,到底堯以前的道統又是怎麼承傳而來的呢?誰才是中華道統的第一個鼻祖,有能力影響了中華文化悠悠五六千年呢?
朱熹在紹熙五年築成滄洲精舍時,寫了一篇《滄州精舍告先聖文》,其祝文開場曰:「後學朱熹,敢昭告于先聖至聖文宣王:恭惟道統,遠自羲軒(源自伏羲及軒轅黃帝)」;又在《大學章句序》裡說:「此伏羲、神農、黃帝、堯、舜,所以繼天立極。」
由以上兩段朱熹的文章裡,我們可以知道,中華道統在堯舜的主幹以前,還應該上推到黃帝、神農及伏羲幾位聖王才算是得其根本。伏羲時在黃河出現了一匹龍馬,其背上的旋毛現出個圖案,把天地人陰陽二氣的本體架構表露無遺,這圖案就叫「河圖」。伏羲氏因河圖的啓示,看透了天機,於是法天則地而畫出了先天八卦,爲生民劃破了萬古的幽暗,點亮中華文明的第一盞明燈,勾劃出中華文化千萬年的主軸。因此要追溯中國文明的鼻祖,當首推伏羲,這不僅是歷朝歷代聖賢所共同的認識,也是每一個中華子民都不會有異議的事實。
河圖:
這個河圖的中心點是由三個「五」所構成的,五是代表最中和的一股氣,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功能,是一切萬物造化的起始點、至善點,也就是萬物「心」的所在,配在人身則是胸口兩乳正中。五屬土,土色黃,因此在堯舜前的古人稱這個生生不息的核心叫「黃中」、「黃庭」。十六字心法裡「允執厥中」的「中」正是指這點。人心、道心也是指這個點,而孔子所說的「仁」、中庸所說的「中」、修行家所說的「心」實際上都是指這點。
「黃庭」裡有著一股中和靈敏的氣(常人被嚇到時所拍打的地方),黃帝內經稱這個位置叫「膻中」,並明白指出它是人類情緒的發生的地方。直到千年後的道家才稱這個地方叫「中丹田」,儒家稱它爲「方寸、心地」,佛家稱它爲「心輪」。它是七情六慾的發生處,也是煩惱浮現的地方,也是「人心」、「道心」生變的地方,它正是古人修持心性時用以「允執厥中」、用以「觀自在」的唯一道場。
易經裡的「黃中通理,正位居體」指的正是在胸口的黃庭一竅!(佛家的「直指人心」正是直指這一竅。)可以說幾乎所有中華文化天文、地理、人倫、修心、修身的最博大精深處,都與河圖「黃中」的內涵息息相關,就連現代所有高深的心性學問,也沒有能夠超過這個根本的。
好比孔子的仁愛,老子的清靜,耶穌的博愛,佛家的慈悲,這都是從胸口黃庭方寸所發出的感覺;其他諸子百家,乃至現代的心理學心酸心痛的點,也沒有一項能逃得過內心一竅的感受為其根本的。若失去了這個根本,而高談修心,就像無根的草,縱有火石電光小效驗,也不能持久的。
而這點心性的殊機,早在八千年前就被中華老祖宗伏羲氏的河圖中黃一點給道破了。老祖宗把河圖的精義實踐在心性中,體現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偉大修持境界,如此形成了中華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的精神所在,更是諸子百家大鳴大放的主軸所在。也就是說中華道統這棵參天大樹,是以伏羲氏爲首位、為根本的,這實在是再合理也不過的事了。
試看中華歷代道統的傳人,都是達到最高道德智慧的文化象徵。確切地說,中華道統是中國文化的根源性標誌性的特質,它是中國文化的大綱維、大宗骨,並幾乎同時具備了在宗教上的神聖性。在歷經幾千年的傳承之後,這個神聖的道統連近代的國父孫中山先生依然也肯定的說:「中國有一個道統、自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相繼不絕。」可見這中華道統的承傳乃是古今聖賢所共認,亦是中華文化之主軸及最大價值所在,而現代的中國人卻不瞭解中華道統,實在令人惋惜。
不可否認的,現代西方心理學已發展出琳琅滿目的療癒技術,在治標上已經達到不可否認的效果,但離心性的本質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。而中國式的心理學…中國禪,卻有一個莫大的優點,它直指心性的核心,體驗本來的安寧,它不是教人發展千萬個技術,而是教人回溯唯一的根本。它是一項沒有技術的技術,是一項沒有療法的療法,它雖然有點深,但是非常的究竟根本。
這就像中醫和西醫各有不同的領域,西醫擅長治標,中醫擅長治本,如果能夠促成這兩者相互合作,勢必能造福更多人的。今日我們有幸成為中華子民,身在中華文化,如果能把東方觀照心性本質安寧的根本文化,加上西方琳琅滿目的心理技術,兩者相輔相成,豐富彼此的內涵,這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中國人。
而今黃庭禪以著「國學禪修」之實,所宣揚的正是中華道統聖聖淵淵所傳承的中國禪”十六字心法”的真實內涵。它引領您收視返聽,直指人心進行探索,指明人心與道心在你身中的何處落腳,指明如何格物致知惟精惟一,指明如何誠意正心允執厥中。希望有志的中華兒女,在學習西方學派優點的同時,也要挺起中國人的脊梁,發揚源自中國老祖宗那麼究竟的心靈智慧,使東西文化一同發出耀眼的光茫,使全球人士都能感受到中國先哲的智慧與恩澤。
當然這個東方的道統,在孔孟之前有個譜系,在孔孟之後也應有個譜系在傳承著,只是真正的譜系勢必淹沒在八萬四千法門的口水戰之中!而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,並非要挑起誰是正統的爭議,而是要提醒大家,應該互相尊重,放棄道統的爭議,一心一意共同實踐我中華民族聖聖淵淵賴以傳承的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這十六字的心法內涵,以使我中華高貴的傳統早日再度掘起,流佈世界,這才是中華子孫的光榮,也是全球人士的萬幸啊!
中華黃庭禪學會創辦人 張慶祥 2010寫於新店中嶺山禪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