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心论坛

首页 » 开心论坛 » 故事转摘 » 不洗尘不洗体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有一次侍者请石梯和尚入浴洗澡,


师曰:「我既不洗尘垢(烦恼),亦不洗身体(本性)。你要我洗什麽呢?」


者曰回:「和尚先去洗,我待会就拿香皂给你。」


石梯和尚闻言,呵呵大笑


禅诗欣赏


水不洗水,妙契法身;尘不染尘,返作自己。


禅诗说明


水不洗水,妙契法身;尘不染尘,返作自己


~古德~


宋?永明禅师云:「不用除灭此心。若识此心本是佛体,不须怕。今有不识心人,将此为妄,


终日除灭,亦不可得灭。」自然界生生不息,春去秋来、花开花落,自有其一定规律,不需


人为造作的干预,久久自当复归本位。我们内心生起的贪、瞋、痴乃至一切念头何尝不是如


此?不管好恶、苦乐,看待它们就好像正常能量的流动般,不压抑、不放纵,则任何心念、


烦恼的浮现都将复归、沉淀于它们的源头:心性,并且了无痕迹。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  2.  百年鑽故纸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    唐朝古灵神赞禅师,本来在福州大中寺受业,后来出外行脚,因受百丈禅师的


指点而开悟,但之后又回到大中寺。曾经教导他的师父问他:「你离开我这,在


外头学了些什麽?」神赞回答:「没有什麽特别的。」于是师父便派他担任一些


杂务的工作。有一天,师父正在窗下看佛经,刚好有隻蜜蜂想要飞出去,但几次


冲撞都被纸窗挡住,神赞在一旁见状便有感而发说:「世界如此广阔,但却不肯


出去,一直鑽着这张纸,要到哪一年才出得了。」于是随口颂了一偈:



      空门不肯出,投窗也太痴。
      百年鑽故纸,何日出头时?



      师父听了神赞所颂的偈,便放下佛经问他:「你在行脚时遇见何人?我前


后见你几次说话都与过去不同。」神赞回答:「我蒙百丈和尚指点开悟,特地


回来报答您的慈德。」师父于是宣告徒众准备斋席,请禅师说法。


禅诗欣赏


蝇爱寻光纸上鑽,不能透处几多难,忽然撞着来时路,始觉平生被眼瞒。


禅诗说明


蝇爱寻光纸上鑽,不能透处几多难,忽然撞着来时路,始觉平生被眼瞒。


~宋?白云禅师~


  一般人初初学佛,总喜欢寻章摘句,对于佛书爱不释手,奉为至宝。一段时间


后,慢慢发现自己所认识的「佛法」似乎和日常生活兜不在一起!这才警觉到:


一味地鑽研佛书,轻忽了真实佛法应该是要在生活裡加以体现的;悠游于故纸


堆,固然有一种畅快感,但和生活判然二分的所谓「真如」、「佛性」、


「自在」…等字眼,毕竟离道太远,甚至只是自己的妄想啊!就像隔着纸寻觅


光源,无非是迷濛再加想像罢了,而非真实的光照。唯有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


活,方能勘验我们自己的知见和工夫,进而才能够了解何谓「祖师西来意」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    放下对书本文字的执着,放下对任何东西的执着,就会通透光明.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3.只图遮眼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  某日药山惟俨禅师正在看经,有位僧人经过问道:


 「和尚平常不许别人看经,为什麽自己却在看?」


  禅师回答:「我只是要遮个眼挡住阳光。」


  僧人又问:「那我也学你一样,可以吗?」


  禅师续答:「如果是你,恐怕连牛皮也看穿了!」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一般人喜着外相,明道之人通晓世间万象,了然于心,有时会拿本书遮遮眼,


静待你,检验你,考查你,点化你,所以千万不可学明眼人的外相啊!


禅诗欣赏


 门前自有千江月,室内却无一点尘;贝叶若图遮得眼,须知淨地亦迷人。


禅诗说明


 门前自有千江月,室内却无一点尘;贝叶若图遮得眼,须知淨地亦迷人。



~宋?成枯木禅师~


  芸芸众生本具的光明佛性,点尘不染,辉映大地。这样的清淨心,不会因为形体、


阶级、身份、性别…等的差异而有所增减。佛性不会因为我们身居佛寺、口诵佛经,


就随之增加几分光明;也不会因为我们庸庸碌碌、喜怒哀乐,就减损几许清淨。佛说


三藏十二部经典,目的即在开显吾人的佛性光明。然而,若不能真正了解诸佛本怀,


或是把经论拿来当做世间知识鑽研,或是寻章摘句用以炫耀,像这样已被三毒蒙蔽真


心的人,即使是参访道场、诵经礼佛,他的内心还是充满了迷惘啊!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4. 自身体验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有弟子问赵州禅师:「什麽是禅的真义?」



禅师回答:「连撒尿这种小事,我都要亲自去做,何况是体验禅的真义呢!」


禅诗欣赏


见自性自淨,自修自作,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


禅诗说明


见自性自淨,自修自作,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



~六祖惠能大师~


    六祖惠能说:「见自性自淨,自修自作,自性法身,自行佛行,自作自成佛道。」──成佛作


祖,用的是这颗「心」;地狱饿鬼,何尝离开得了它?六祖复云:「人性本淨,为妄念故,盖


覆真如」,是我们的分别心从中妄分染淨、好恶,以致生出种种烦恼、牵绊,自作自受。一旦


能够了解我们的本心具足万法、无欠无馀,则儘管种种妄念暂时未能弭平,亦当视其为空花水


月,笑看来去,无所罣碍。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5. 作佛不费力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 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:「如果有人想成佛,该如何做呢?」


  赵州回答:「干麽这麽费力!」


  僧人续问:「那不费力该怎麽做呢!」


  赵州回答:「不费力的话,就已经成佛了!」


禅诗欣赏


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

禅诗说明


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归来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


~唐?无尽藏比丘尼~


    世上最珍贵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周遭,亲情、爱情、友情……还有我们自己,


然而,这颗心却总是向外寻觅、眼睛总是望外攀缘,相信幸福在遥远的未来,总有


一天会到临;又或者,认为所谓幸福总须靠珍贵物件妆点,所以必然不是唾手可及


的。但是,过度往外抓取的结果使得我们丧失了享受真正幸福的能力!当幸福真的


来临时,常常就视若无睹,失之交臂。回到当下、细细审视,将毫不费力地发现那


颗宝石早在你我心房停泊已久,等着我们去开启、去摩挲、把玩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    自性、清净智慧不在别处,就在当下了无分别空空明明净净朗朗的心.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6.不语戒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  在日本,禅宗未传入之前,天台宗的学者,已开始坐禅。某一天有学者四人,他们非常要好,


但是为了避免閒扯,而未能好好用功打坐起见,于是互相约定,持不语戒七天。


  第一天的白天,他们都静默不语,所以打坐的效果非常的好;到了傍晚,夜灯忽明忽灭,眼看


就要熄了,他们之中的一人,不禁朝侍从那儿叫道:「请添些灯油,」另一位听到就说:「我们应


该不发一言的!」另一位接着说:「你们俩真笨,为什麽要讲话呢?」最后一位说:「只有我没讲


话,」。


  很多人在告诫他人,或指正他人的错误时,很有可能自己也抱持着错误。


禅诗欣赏


 莫说他人短与长,说来说去自招殃;若能闭口深藏舌,便是修行第一方。


禅诗说明


莫说他人短与长 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 便是修行第一方



~宋、慈受怀深~


  座右铭上说:毋道人之短,毋说己之长。是是非非在人们的口中流来转去,常常发生纠纷


和误解,进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,增添自我本身的困扰,所谓祸从口出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
学佛修身的人最要紧的就是把守住自己说话的分寸和原则,要做好人就先学会说好话。谨守五


戒中的不妄语和十善裡的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,少说多做,才是修行最好的良方。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7.不知岁月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  唐朝武则天曾以师礼迎请慧安禅师,礼遇与迎请神秀相同。武后问禅师:「禅师您多大年纪


了?」禅师答:「不记得.」武后问:「为什麽您连自己的年龄都记不得呢?」禅师答;「生生死


死,犹如车轮转个不停,哪裡有起点和终点呢?既然没有了起点和终点,那又有什麽年月可记


呢?」在禅师眼裡,生死不过是一个事物的两面,生死轮迴,皆属自然过程。生则洒脱;死则安


然。安国师说:「生死之事,其若循环,环无其竟,应何计数?」意思是说,人的生死都是五趣


轮迴、六道轮迴,如环无端,如何能以数计呢?


禅诗欣赏


一年春尽一年春 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 月明非为夜行人


禅诗说明


一年春尽一年春 野草山花几度新 天晓不因钟鼓动 月明非为夜行人



~宋.云盖智本~

清荷 - 2010/9/20 23:45:00

8.禅法心要



原著故事简介


 崇信禅师出家后,随侍于道悟和尚座下。


 某日,崇信对道悟和尚说:「我自从跟随师父出家以来,从来没有听到您给我指示禅法心要?」


 道悟回答说:「自从你来到这裡,我随时都在为你指示心要啊!」


 崇信听了,感觉很诧异,便问道:「师父何时指示过我?」


 道悟说:「你送茶来,我接受了。你拿饭来,我也吃了。你顶礼时,我便点头。什麽地方没有指示心要啊?」


 崇信,不明白其中的意思,低头想了很久。



 道悟便说:「若能见道,直下便见,若用脑袋思考,就会出现偏差。」


禅诗欣赏


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,何为污染?


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。


 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。


禅诗说明


 道不用修,但莫污染。何为污染?但有生死心造作、趣向,皆是污染。若欲直会其道,


平常心是道。



~马祖道一禅师~


  人类物质文明的建构,强调「工具理性」,诉诸量化、物化,影响所及,使得人们


的心灵愈益迟钝,不再能感知生命的整体之美。吾人身心本与大地浑然天成,但头脑总


习于机巧、造作,长此以往,遂和整体、真实、融豁的生命底蕴──『道』,渐行渐远,


终致丧却本源,不复自在。然而,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物质文明,而在我们的「心」!所


有物质、器械最后总须复归自然,但我们冥顽不灵的心却往往在习气造作的无明轮迴裡


载浮载沉,不得解脱。因此,放下不必要的算计、机巧,宽坦无为,才能与道相应啊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不洗尘不洗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