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心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原形 [复制链接]

1#

原形


(张鸣跃)




去一个原始的地方,没有名利。没有虚伪。现出你真实的原形!




爱伦是出身南美豪门的一个演艺巨星,财大貌美性情狂傲。身边只有一个跟随她多年的下人米尔。米尔出生在一个山里的贫民家庭,从小干粗活,长得五大三粗、憨沉猛相。爱伦最喜欢一人野游,想方设法寻求一些离奇的刺激。那年她一人玩山搜奇,遭遇山豹,万分危急中被一个女孩救下,女孩赤手空拳打走了山豹,自己也挂了伤。这女孩就是米尔。
  爱伦被米尔的勇敢震撼,觉得自己身边也需要这么一个下人,就去了米尔的家。商谈之后,留下重金,带走了米尔。
  米尔寡言诚实,固守着自己的下人本分,该干什么干什么。爱伦本性难移,呼来唤去理所当然。米尔还是老样子,尽心尽力。
  一年后,爱伦再次野游,猎奇探险,荡海钻山。最后钻的那山是有名的迷人山。许多玩山的进去就失踪了,爱伦要的就是这种刺激,一定要钻。米尔心里有话,没敢说出来,结果,真的迷路了。
  所有的通讯工具全没有了信号,成了废品。爱伦的金钱及金饰钻佩就像脚下的腐枝枯叶一样,一文不值了。玩山是她要玩的,走那条路是她要走的,米尔的责任只是跟着她,没有出任何主意的习惯和权利。现在,四面都是面目相似的山,山山相连无边无际。已是傍晚,她已精疲力竭,吃的喝的也全没了,传说中种种可怕的景象都好像要成为真的了,魔鬼怪兽,还有吃人的野人……爱伦真的怕了。
  爱伦拉了米尔的手,第一次在下人面前哭了,“怎么办呀?求求你……”米尔说:“从现在开始,你跟着我,别乱说乱叫!”多刺耳的话啊。从来没人敢这样对爱伦说话。但爱伦却使劲点头,好像早就有这种听命于人的习惯,好像她一直就会做下人。
  米尔走在了前面。不是找出路,而是找归宿,因为爱伦走不动了,天黑了,山里真的有野兽。
  米尔找到了一个石洞,洞很深,很阴冷。爱伦觉得在洞里也会死掉,又冷又怕,根本过不了一个长夜。她不敢乱说,只敢哭。米尔从外面抱来许多木柴,但俩人身上都没火种。米尔有办法,她从自己身上衣服里抽出些鸭绒,用刀子削了根竹针裹紧,再用布条缠紧,放在石头上,用自己的鞋底按住来回搓动。直到冒烟,举起来一吹,着了,干柴就这样点燃了。
  爱伦看傻了,她经历过现代贵族的各种大场面,她想要的东西没有得不到的,可她却不知道火还可以这样获取。
  有火就不怕了。这一夜,爱伦经历着生命的一种还原。在这洞里,她从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毫无用处了。饿了,渴了,她就觉得一切名利都是可笑的,是生命本能之外的虚假,而真实有用的只有米尔。米尔找来了水,找来了干果,还找来了一只死兽崽。原来兽尸烤肉也是天下最美的食物。这些都让爱伦震撼,让她悔悟,让她觉得自己只配做下人。
  故事从第二天才真正开始:二人在继续寻找出路时误入野人谷,被野人猎获了。语言不通,野人们见是两个女人,就一起献给头领。头领先让爱伦和米尔换了野人行头。与野人谷的女人们一起劳作生活,当然有专人看守,主要是验证一下是不是异类怪物。很快,米尔和女人们打成了一片,并成了颇有威望的能干女人。爱伦相反,哭哭啼啼不说,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和野人不大一样,显然是个异类。头领决定婚娶米尔并杀掉爱伦。在米尔的力劝之下,爱伦没被处死,做了米尔的贴身下人。
  爱伦根本就不会做下人,她也只能做米尔的下人,因为米尔不习惯让别人伺候自己,米尔的人生乐趣就在于她所做的手脚劳作的小事小节中,她不会让别人来剥夺她快乐的源头。她让爱伦做下人,只是想保住爱伦的命,爱伦什么都不会做,若去随群劳作还会被杀。野人也是人,最恨的就是一副妖相不干人事的人,他们认定爱伦不是异类就是废物,只配杀掉吃了。
  数月后,爱伦经历了一次真正的脱胎换骨。她发现野人的生活非常原始,也最接近真理,强胜弱亡有劳有获,就连头领的产生也是比真本事,而不是依仗别的。在这里,一切虚假和诡计绝无用场。相比之下。她发现外面那个世界才是真正的野蛮荒诞,官场、生意、股市、名人、明星……皆为脱离原生实物和真实劳作的邪门歪道,人类已经在所谓文明的进化中进入另一种退化,欲望升级,身心变态,物已非物,人已非人。就像她,在外面名利至极,在这里做下人连烧火做饭都不会。
  米尔还是守着下人的本分,委身于野人,只为救主。最后,时机成熟,米尔带着爱伦逃出了野人谷。
  之后,人们一直纳闷儿:爱伦一次玩山之后为什么像变了一个人,离弃了所有名利,隐居草原过起了农庄田园生活。她还是和米尔在一起,正式以姐妹相处。后来,她写了一本书叫《原形》,开篇第一句:


我并不是我,你并不是你,去一个地方,看一看你的影子。再去一个地方,现一现你的原形!



分享 转发
TOP
2#

回复:原形

寂性尼




明朝太祖洪武年间,安东集市上来了个女尼,法名寂性。她来到集市之后,托钵乞食,有时候人们便把残羹剩饭,或刚开始变质的食物倒在她的钵里,她都照单全收,只要填饱肚子就行,对于味道是好是坏,爱吃什么,不爱吃什么,一概都不作计较。




其实,出家人专门吃素,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才逐渐形成的规定。早期佛教并不是这样。当年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初,为了消除出家弟子们对于世间的贪恋,便以身作则的持钵要饭乞食,不蓄私财,乞食过程中,施主给你什么,你就吃什么,由不得你喜欢不喜欢。这样说来,这个寂性女尼倒是真有几分早期佛教的遗风。




当寂性开始乞食时,许多人对她非常轻视,瞧不起一位游方的尼姑。寂性却对人们对她的轻视与鄙夷视若不见。一次寂性乞食时,大雨倾盆,瓢泼而下,狂风骤起,人们纷纷躲進屋里,关上门窗,有些躲不及的,则躲在屋檐底下或墙屋背面,只有寂性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,独个儿走在大街上,任凭风吹雨打。


这时,有的躲雨人,隐隐听见她嘴里还在吟着苏东坡的词: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:



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
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


消息传开,慢慢的人们对这寂性尼的荣辱不惊,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开始渐渐佩服。




后来在某一年的元宵节,人们倾城出动,上街看灯。一位妇人的孩子走丢了,寂性听到有妇人哭叫,知是孩子走失,便劝慰她,母子定会团圆。路人大多认识寂性这个讨饭尼,便请她找到那孩子。寂性沉思一会,便说出了孩子的下落,大家便一起去果然发现了走丢的孩子。


这件事传开后,人们方知寂性不仅品德高尚,而且还有神通,便对她极为尊重。




寂性晚年时,来到当地吉祥庵定居。寂性常常写一些偈子劝告别人。一次,寂性看到庵里新来的女尼在佛法修炼上用心不切,就写了首偈子,送给她说:


奉劝学道人,学道要认真。


如若心不切,苦海永沉沦。




对社会上那些常人,一次寂性见他们整天浸在身心无穷无尽的烦恼里,不由的生出深深的怜悯之心,作偈一首,贴在街头道:


大地浩无边,众生多难数。


几个聪明人,跳出轮回苦。




后来,寂性在吉祥庵盘膝坐化,无疾而终。
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